东意智库

朱承册:创新文化沟通模式,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

新闻摘要:2016年7月22日,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结业仪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更需要了解真实的中国,尤其是对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深层次价值理念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也需要敞开怀抱,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更多地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汉学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汉学家们也将拥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在以往汉学发展的基础上,新时期的汉学将从各个学科汲取营养,汇百川而成汪洋之势,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共谋合作、实现共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汉学研究前景广阔,大有作为,青年汉学家们应当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加强世界与中国交流互动、加深相互理解而不懈钻研,成为推动文明互鉴、深化人民友谊的光荣使者。

雒树刚还表示,设立“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主旨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汉学研究前景广阔,大有作为,青年汉学家们应当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加强世界与中国交流互动、加深相互理解而不懈钻研,成为推动文明互鉴、深化人民友谊的光荣使者。

结业仪式上,各国学员代表畅谈学习体会和研修感受。来自加拿大的魏依云在发言中表示,通过这次研修和考察,她对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精准扶贫、均等化服务和绿色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来自尼泊尔的高亮提出,中国开放与创新理念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希望中国加大对南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一带一路”建设给亚洲和欧洲等沿线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自澳大利亚的林迪文表示,这次研修为他敲开了中国文学翻译的研究之门;来自法国的李蓓柯更是以一首中国民歌“小燕子”结束她的发言,她把自己比喻成歌中的“小燕子”,希望年年都能回到“春天最美丽”的中国。(摘自《中国经济网》2016年7月22日《雒树刚:"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传达更加真实的中国》)

意象点评:无疑,“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我国文化“走出去”开创了一个新模式。更多的国外青年文化兴趣爱好者、工作者、研究者来我国深入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一是有助于他们非常直接地、零距离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人文遗产等,二是有利于我们自己按照世界的方式去解读心目中的中国及中国文化。

一直以来,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猜疑并未完全消除,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仍有待提升。而“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建立起的中外文化青年直接交流渠道正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所需要的,尤其是当我国文化及文化产业开始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今天,最好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培养我们自身的文化主动性和文化亲和力,邀请更多人来我国走走、看看,让外国人以他们的所见所感,情不自禁地向世界宣扬我们的文化特色,这也是克服中外文化差异困难和塑造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