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意智库

郭海松:数字化让文化遗产“永不过时”

新闻摘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它们是助推民族文化复兴的宝贵资源,也是现代科技促成的重要事业和成就之一。

作为文化与文明的基因种子,多年来在对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发现、保护与认知的考古、文保以及博物馆展示传播等方面,不仅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的“显微镜”、“放大镜”作用,也大量运用了现代数字化记录、保存和传媒技术,从而使得文化遗产不断地走出历史的尘封,走出象牙之塔,走进现代生活,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华文化整体复兴和可持续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宝贵的启示。

最近,国家启动“互联网+” 战略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鼓励文博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借助现代数字传媒技术,为遗产保护、研究和传播提供更多技术支撑,开发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加速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就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数字传媒等技术,不断为文化遗产插上飞翔的翅膀,不仅可以为更多人提供直面文化遗产、链接历史科学和艺术电源的机遇,也会大大促进文化遗产融入文化传承、创意、创新事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增生、种子发芽、文脉延续。

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对接最新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必将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注入源头活水,为现代文明提供丰富的滋养。(摘自中国文物报2016年6月20日《文化复兴:古老的文化遗产对接最新现代数字传媒技术》)

意象点评:截至目前,中国世界遗产项目已经达到50个,稳居世界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1项。随着文化全球化竞合程度的日益激烈,如何保护、传承并活化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让其融入现代人生活,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已经超过20年,但目前多数数字化仍以数字拍摄手段的记录保存为主,传承与创新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些具有灵活性和再生性遗产内容的文化价值。

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多维度、多层次、动态交互、超越时空等特征,打造以遗迹遗址、古村落保护、民俗生活体验等为基础,以数字虚拟再现、4D影像体验、新媒体演艺、数字出版、Cosplay、数字影片、数字博物馆、数字游戏等为吸引物的立体、动态保护圈,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从基础性、机械式保护走向创新性传承,提升文化遗产的创意附加值,赋予文化遗产时代生命力,加速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