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马谦杰,张元博: 发展“一村一品”与乡村振兴 —— 以邯山区小堤村看“一村一品”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提及“一村一品”,提出“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一村一品”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立足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和农村协调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位于邯郸市区东南10公里处的邯山区河沙镇的小堤村,本是冀南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没有秀水灵山等自然旅游资源,是典型的冀南平原农耕村。但在近年来的乡村建设中脱颖而出,不仅被评选为“2016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河北省最美田园风光”,而且因地制宜、遵循“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找到了乡土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新路径,成为一个通向乡村美丽、村民富饶的经典案例,或许对其他乡村的振兴之路具有借鉴的价值。

1、立足本地,发展特色

“一村一品”的本质是发展出本地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或唯一性等特质的产品,对当地历史、文化与特色的梳理、挖掘、甄选非常重要。

小堤村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是全国冶铁中心,而小堤村是邯郸最早的铸造业发源地。在可追溯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小堤累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产业资源。经过对本地资源的系统梳理与逐级遴选,最终选择了“古枣”作为最能代表当地的特色产品,进行“一村一品”的开发。

虽然枣在我国广泛分布、规模种植,市场上并不罕见、也不金贵,但在我国700多个枣树品种中,小堤的枣却独具特色:第一历史悠久。在小堤村南、北、西还存留有三片古枣林,连同村民院中的枣树共计566棵。经鉴定,其中树龄500岁以上的有313棵、300岁以上的有22棵,100岁以上的有37棵,为华北平原现存最大规模的古枣林之一。第二品种独特。村民自称是“核桃纹大胖枣”,但至今并未得到确切的科学鉴定。小堤古枣有仁无核,靠老枣树根系衍生,繁殖靠蘖根生长,古枣树基因保存完整。小堤古枣经过晾晒之后,果形更大、颗粒饱满、果肉厚实、口感独特。第三独具风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物,小堤位于漳河故道,四季分明的气候、充沛的光热资源、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及无污染的碱性沙化土壤,适合枣类生长。经检测,小堤古枣的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高于本地其他枣类品种,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以说,小堤古枣就是小堤村天地人和的浓缩与传承。

2、政府引导,适当扶持

“一村一品”(One Village One Product)运动最初起源于日本西南部的大分县,由前知事(县长)平松守彦博士提出,后普及到日本全国。归纳而言,其实质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以农业和农村协调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在日本经验中,以政府引导扶持、以行政区划为发展单位至关重要。分散的农户需要具有公信力的领导者,选择与统筹生产“每个市町村值得自豪的产品”;产业链条上生产后端的仓储、加工、包装、营销等农民不擅长的环节,也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过程中还涉及到资金、农资、资讯、培训等的提供,这些都是仅靠农户自动自发无法实现的,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小堤村的实践中,实施“一村一品”之前,古枣林每年产下的大枣经济价值几乎为零,路人随意采摘、即摘即食。邯山区委、区政府领导支持下,邯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及河沙镇、小堤村支两委,选定古枣作为村之“一品”后,经过整体设计,建构了“小堤古枣”品牌形象,实现了从非商品、无品牌到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原产地品牌)的跨越。

基于原产地品牌,古枣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村民自己种、采的古枣,没有经过定位与包装——充其量能有个自家做的土包装,这让消费者觉得品质安全没保障,也没有附加值。从区域公共品牌来看,小堤古枣也缺乏产品系统规划与有力的品牌支撑,单纯靠游客零星购买,难以形成稳定的产销体系。交易半径很短,交易成本较高,交易能力(村民联合获利的能力)较弱。所以邯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及小堤村支两委正在借助内脑与外脑的专业力量,提炼核心价值,建立小堤古枣的附加价值体系,并用乡土文化产业的思路,理清古枣文脉、梳理古枣种植手艺与农耕文化、整理古枣相关民间故事、研究古枣功效、开发衍生产品等等。

3、三产联动,升级农业

2018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在乡土文化产业的语境下,三产融合发展是将第一产业加第二产业加第三产业融合为第六产业(创意经济、产业融合和产业跨界的创新观念),即以文化符号为链接、文化品牌为纲领,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跨界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协同发展。也就是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2+3=6)第六产业,既可以是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也可以是1.5产业(农林牧业及其深加工)+4.5产业(服务业及其品牌化);也可以是2.5产业(工业及其设计)+3.5产业(物流及服务);还可以是第3产业+第3产业等多种产业组合方式。一村一品既需要选择特色产品因地制宜,更需要配置产业组合的因地制宜。

从日本经验看,地方政府在发展“一村一品”和农村经济中认识到,要把农产品生产的一次产业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是相对困难的,但把农产品略作加工,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值却是较为可行的。为此,他们把地方产业振兴的生长点放在1.5次产业,侧重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基础加工。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储存,消除了生产过剩的顾虑,而且促进了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了乡土产业。

响应政府号召,借鉴日本经验,小堤村以枣文化传承为卖点,设计打造了鲜枣、干枣、熏枣、枣酒等系列产品,实现了1产向1.5产的升级。再配合村里成立的枣苑乡村旅游公司,借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及联合其他农副产品(目前已经陆续开发了30余种,其中古枣手工米线等速食食品月销售额达百万余元,解决50多名村民就业)、冶铁体验、电子商务等实现了文化创意对传统农业、传统工业的加值与产业内涵提升,真正实现了第六产业。

从中获益的村民不计其数,比如62岁的梁嫂,擅长将小堤古枣加工成各色民俗食品,如蒸枣窝窝、枣馒头、枣花糕、花样食品等。手艺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自家古枣树结的枣,用的是农村家里的老酵子根儿,蒸出的面食非常地道。节假日和周末,她家里一天就能接待七八十位游客就餐,游客临走还会买走很多枣和枣类食品,老伴和孩子们都忙得不亦乐乎……

通过一村一品与第六产业的发展,这个缺乏自然山水资源的冀南平原村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小堤村2017年累计游客量达60万人次,旅游销售收入达4000余万元,村集体资产增值到3000余万元。很多进城打工的青年人回来了,在自己的家乡创业、生活,真正实现了“鸟回来了,年轻人回来了,民俗回来了”,生机盎然的乡村复兴!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文化财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