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胡守柏:企业文化|价值观如何形成?

对于表现出公司倡导价值观行为的员工,应该予以奖励,立即形成正向反馈,不断强化,才能将价值观根植于心,才能形成强力、有效的企业文化。

最近的两个火热话题,一是《人民的名义》,一是《我是范雨素》。一个着眼于高处,以高墙内的政治生态、热火朝天的反腐为主调,对底层社会生活基本是匆匆带过;另一个则重点描写生活艰辛、奋力挣扎的社会底层,对社会黑暗面、为富不仁着笔不多,却凛冽深沉。观察这些作品中人物成长的轨迹,可以看清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在这些作品里,并没有看到所谓的“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人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不择手段,在得到财富、享受财富时也并不收敛。商业文明并没有像大家所预想的那样,在给大家带来物质富足的同时,让我们精神上走向自由和高贵。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就像一个牢笼一样禁锢着我们,不得自由。

Picture1.png

 印象最深的是,《人民的名义》高小琴在最后坦白,她和侯亮平第一次交锋时表现出的见识和风度,原来是她足足花了三天去准备的。反倒是,范雨素写道:“我的大女儿告诉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打动了我。

2.png

 网络上有个说法:70后,改革开放时出生的一代;80后,从贫穷到富足夹生的一代;90后,享受现代化成果的一代。诚然如此,一代代的学习环境、耳濡目染是价值观形成的外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内在形成机制,在成长过程我们做出了怎么样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导致了认知升级,一次次的经验在内心深处不断为我们打下烙印,使“我”之所以成为最终的“我”。

 以《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的成长举例,学习优异的祁同伟被分配到岩台乡当基层,满怀失落,看到所在派出所长竟然是六十年代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在那一干就是30余年。他每天看着那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纵横的老所长,仿佛看到了30年后的自己,悲凉、孤独、寂寞,负面心态得到了负面的反馈。缉毒受伤后,受到了表彰,但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悲愤之下想到改变命运的方法是迎娶高官的女儿,而这样的选择形成了正反馈,快速升迁。这样成功的祁同伟,形成的价值观必然是走捷径、视公平正义为无物。

3.png

 随着管理实践一步步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就是核心价值观,但要形成强力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必须要重视不能踏入一个误区就是“价值观考验”。《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梁璐借助“权力的一次小小任性”,把祁同伟发配到了山区乡镇的司法所,把陈阳分配到了北京,名曰“考验爱情”。估且不论这个“考验”的真假,现实中确实有很多领导干部喜欢考验员工的忠诚,恋人喜欢考验对方的感情。笔者曾经历过一家公司的领导,公司有位青年员工表现突出,但迟迟得不到表彰,笔者不解,问他为什么不提拔这位员工,领导说:“XXX确实能干,性格又跳脱,我要磨磨他的性子,看他的忠诚度”,不得不说——这样的领导力可谓差矣!

 青年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并没有真正成形,这样的考验,只会形成负成馈,导致人心悖离。正确的方法是,对于表现出公司倡导价值观行为的员工,应该予以奖励,立即形成正向反馈,不断强化,才能将价值观根植于心,才能形成强力、有效的企业文化。

 最后,请记住,我们都经不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