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这!就是街舞》这档综艺节目的完美收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的看待街舞这项运动和艺术。最早的Hip-Hop源自美国街头的一种黑人文化,随着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Hip-Hop 成功结合娱乐、商业、音乐甚至政治因素,最终演变成包括以下 4 种元素的艺术:街头舞蹈、涂鸦艺术、DJ( 混音、切割和清洗记录) ,MC( 饶舌、节奏和朗诵诗) 社会时尚文化,是受广大青少年广泛喜爱的运动和艺术之一。街舞文化也早早的踏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迅速的发展起来。
通过观看街舞表演,不难看出其独特的文化,其中包括内在价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也包含健身性与艺术性、多样性与变异性、国际性与兼容性、竞争性与自由性等文化特征。因此,街舞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的、细腻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但是,经过中国式的接收与转化,街舞的文化内涵发生了什么改变呢?在《这!就是街舞》的节目中,可以说非常细致的诠释了外来文化内涵的“中式转变”。
根据肯尼斯·伯克“认同”理论,《这!就是街舞》主要以三方面表现认同。首先,是形式上的认同,所有的舞蹈种类、赛制设定、形式设计等,基本都以传统街舞的为标准,适当的进行改动。
其次,在物质性认同上表现更为突出。节目前五期的的场景中完全是街头为场景构建,恰当的结合了中国式元素,增强了中国观众对街头场景的认同度和新鲜感。
在歌曲的选择上,大量选取中国的经典歌曲。如:《最炫民族风》、《失恋阵线联盟》等,通过freestyle、urban、popping等多种类街舞诠释歌曲内涵,让人不禁感觉到舞者舞蹈编排的巧妙和节目组的用心。在舞蹈形式上,大多数舞者还是以街舞为基础,但是充分融入中国风元素,如服装、道具、化妆、动作等,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个舞者对展现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式认同的最后一方面是理想化认同。参加节目的选手有中国街舞届的元老,也有刚开始学习街舞的“小白”,但是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也是平等的,都可以在充满了未知、危险与希望的街头上相互竞技,很好的展现了习“舞”过程中的奋斗与历练。随着比赛进展的白热化,开始出现了矛盾与冲突,舞者的情绪非常激动的情况,但正是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出现的不是谩骂与肢体冲突,而是由舞蹈的比拼来决定谁是最强的,也是通过舞蹈的比拼来展示成功的决心和解决矛盾的耐心。这时表现出的理性,笔者认为才是真正开始体现街舞文化的内涵。在舞者的口中、心里都是希望看到“Peace and Love”,这何尝不是与中国文化内涵相符合的呢?到了最终的决赛,所有人更多的展现的是一种不服输、有理智、肯吃苦的优良精神,其主张、态度、价值观等都是符合我国文化精神内涵的。
在早期中国进行霹雳舞的模仿学习,到由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健美操协会联合主办的2004年“第二届全国街舞电视大赛”,再到《这!就是街舞》的选拔真人秀节目,街舞文化在我国逐渐发展为以本源性文化街舞为中心,多元化街舞文化并存的“中式街舞文化”,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街舞文化从舶来品到中国街舞的转变。但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笔者认为外来文化的认同不能只局限于三方面的认同,应具有更高的认同出现——“超越式”认同。要想发展出更高的“超越式”认同,必须要从认可一个文化符号,努力去接近它,转变为创造一个文化符号,努力的分解它,寻找其中的创意驱动、内容价值,再到自身的重组构建,成为本土的文化符号。本土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形成创造——生产——传播——接受——消费与参与为闭环的完整文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