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李亚楠:从“全民健身”事业到全民“体育产业”

新闻摘要:国家体育总局16日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时间少、场地不足等仍是制约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过去7年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中有33.9%(含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多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35.6%),消遣娱乐(17.4%)和增加体力活动(16.0%)。此外,公共体育健身在城乡居民的体育锻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公报》显示,2014年,20岁及以上人群中全年人均消费水平达到926元,比2007年增长52.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所长张良表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选择。

“总体看,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就近就便锻炼和‘花钱买健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张良说。

不过,《公报》也反映出全民健身活动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间少和场地不足”尤其突出,成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

数据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20至49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其中30至39岁年龄组仅为12.4%。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群体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认为,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难保证定时、定量锻炼,而且很多人要有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专业场地才愿意去锻炼。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人对场地要求则没那么高。

此外,实物型消费仍是体育消费的主要方式。从消费结构来看,购买运动服装占比高达93.9%,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书刊、支付锻炼场租、聘请教练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调查还显示,有39.0%的人认为目前体育消费价格水平偏高。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指出,健身服务业是目前亟需补齐的短板,如场地设施不足,科学健身指导不够等。此外,群众科学健身意识薄弱、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投入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都是现阶段遇到的障碍。

“要想补齐全民健身的短板,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承担起更多责任,我们也号召和鼓励各级体育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刘国永说。(摘自《经济日报》2015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公报: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

意象点评: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政策引领下,借助中国先后成功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东风,伴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机遇期。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征,应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和体育赛事的产业化进程。

首先要在促进体育消费上下工夫,努力实现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观赏型消费并重;

二是拓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领域,依托山、海、江、湖等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其他产业优势,融合发展运动休闲、海洋体育和体育文创等相关产业;

三是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利用工作,为开展全民健身、扩大体育人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要组织好精品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业余马拉松等品牌赛事,让更多人喜欢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激发体育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