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意智库

段海霞:纪录片电影不妨冲破“唯票房论” 构建新生态

新闻摘要:为什么免费的《舌尖上的中国》能引起收视热潮,而要买票看的《舌尖上的新年》却面临票房扑街的现状。同样优质的内容,同样引发共鸣,为什么大家就是不愿意花钱看?自1月7日全国公映以来,截止到1月12日的总票房仅为162.1万,和整个电影市场商业票房蓬勃发展,动辄点映当天就过亿票房的狂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落差。

据说这是一部看了就会喊饿,就会充满幸福感,就会马上想回家的纪录片电影。不夸张地说,整部电影片长89分钟,小编有80分钟都是吞着唾沫看完的。作为一部严谨兼具看点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镜头语言都运用的非常精准到位,更难得的是充满人情味。

是什么原因,让齐聚好口碑和好制作的同题材作品扑街呢?直观来说,是这部纪录片的排片率太低,纵观几大电影购片的APP,以猫眼为例,仅有0.44%。0.44%的概念就是同时期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排片比是46.58%,连这部商业大片的零头都不如,这也难怪很多舌尖粉在豆瓣留言,在自己的二三线城市的电影院根本没有排片,完全买不到票,完全被热门商业大片给霸屏了。(摘自《大河网》2016年1月14日《<舌尖上的新年>叫好不叫座 上映一周票房才百把万》)

意象点评:2015年我国全年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大关,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纪录片在其中的贡献率却很低,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全年纪录片电影总票房为6.9亿元其中,快消式真人秀类纪实电影占了6.6亿元,而8部原创纪录片电影的总票房仅占了0.3亿元。

2016年伊始,拥有强大制作团队、好评如潮的《舌尖上的新年》虽在上映之前备受期待,但票房结果还是没能为纪录片进院线重拾信心,原因除了影院自身追求利益第一的排片规则外,最主要的还是消费者尚未形成付费观看纪录片的文化消费习惯和理念,可是,如果让观众短时间内就形成这种习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如此,不妨考虑换个角度,从纪录片电影后续能够衍生的所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着手,通过输送优质IP来构建电影衍生生态体系,进而持续扩大电影自身影响力,甚至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对纪录片的全面认识和文化消费意识。以此部影片为例,可以考虑将此IP与美食相关的各行业、各部门等进行合作。如,可嵌入到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中,宣扬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用食物表达吉祥寓意、美好祝福和文化传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再者,可顺应“互联网+”趋势,联合各类销售O2O(包含食品成品、原材料、制作工具、外包装等)、餐饮APP、动漫、游戏等,共同营销造势、挖掘新的消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