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意智库

梁丹:打造既“专业”又“职业”的团队

在现实的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无论公司的大小,公司管理者都会因为如何提高公司的效率伤透脑筋。有些公司认为:专业化人才是一个公司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表现出来就是公司以高薪酬,四处物色行业内顶尖的人才成为公司的智力储备;而有些公司则认为职业化才会使公司效率得以提高,只有高度的职业化才能让普通人“做大事”。但是以上两种思维模式似乎在实践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来是行业内顶尖的人才,为什么来到公司之后,他的才能就不能转化为公司的效益呢?或者,部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频频出问题,个人能力难以胜任岗位的要求,怎么办?那么到底专业化和职业化哪个更重要?

 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职业化?

 大多数企业在公司运营和公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具体地区分专业化和职业化,很多人对于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概念也有些混淆。因此在这里先将两个概念有所区分:专业化就是指我们拥有的行业所需要的特色技能,专业化越强,业务能力也就越好。而职业化指的更多的是一种素质,一种把我们的专业化更大程度地转化成成果和业绩的能力和素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其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化是让公司具备技能和能力优势,让企业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钱;职业化是真正借助这些优势最大化地创造效益。专业化人才是企业的基本的储备,职业化则是真正能让企业这台机器顺利运营的必要条件。

 人才的专业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

  职业化是建立在专业的化的基础之上的。专业化可以一专一能或者是一专多能,重点关注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近年来,国家一直号召的“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就是追求专业化的最典型的阐释。公司员工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愈加专精的研究和理解,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相当宝贵的财富。我们试想一种理想化的场景,就是企业中的人员都是其所在行业内的高精尖专业人才,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可以说这个企业在智力储备上是相当成功的,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企业未来前途光明。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人才的专业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话题。

 高度的职业化可以令企业实现系统化效率

但是,人才的专业化并不是万能药,能解决企业所有面临的问题。上述描绘的场景,只能说明企业在人才积累方面有所建树,但是并不能证明企业就会有高效率和好的企业收益。很多企业领导对此也比较纳闷:为什么我以高薪招聘的市场上各个行业的精英人才,但是他们的能力却并不能很好地转化成企业的效益呢?这方面的问题,就需要“职业化”来解决。

 职业化可以是一职一能,重点关注的过程是否规范,高度的职业化可以令公司和员工实现系统化效率。企业作为盈利的组织,盈利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效率则是企业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则。而企业的高效率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分工和协同带来的。例如《国富论》里那个相当著名的例子:一个成熟的别针制造技师一天可以生产20枚别针,而如果将别针的生产分为18道工序,分别由18个员工来完成,一天下来可生产86400枚别针。良好的分工和协作的前提是标准化。福特标准化生产的例子我们耳熟能详,如同机器生产需要标准化一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需要对过程进行“标准化”的规范,即职业化。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分工和协作愈加频繁,大量的工作都需要团队多人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员工的职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化通过对工作过程的规范,来减少员工分工和协调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系统化效率。

 如何确保企业员工既“专业”又“职业”?

 其一,就是经常性地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培训。专业化的培训是人才技能的纵深的培训,职业化的培训是标准员工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职业道德等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于应届毕业生,在专业和职业两个方面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积累的时候,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训就尤其重要。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训两者两相结合,既从人员专业的深度去培养和挖掘人才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横向地进行员工分工协同、标准化能力的打造,消除员工在沟通之间存在的摩擦,减少沟通成本,增加沟通效率。

 其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造一个适宜人才生存的土壤,建立良好的专业化且职业化的企业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表现出来就是:外松内紧,外柔内刚。外在的企业的工作环境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专业人才进入和实现个人理想的氛围,而内在的制度和不可触碰的原则是企业牢牢把持的,无有例外的核心所在。以阿里的企业文化为例,企业文化的表象是柔和的,是个性的,是宽松自由的,例如形成“六脉神剑”,“店小二”文化,弱化一提到公司就让人联想到“工作”、“公司”、“老板”的一种无形的压迫和抵触感,让人联想到公司是开心的,自由的,个性的;但是在真正涉及到核心的制度和原则方面,坚决不因为某一个人而破坏公司的基本准则,2016年中秋的”月饼门“事件,明确表明了公司拒绝通过压制性手段获利,牢固地树立了企业的价值观底线。